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像与矿泉水市场

劣币驱逐良币是一种经济学现象,16世纪的英国,黄金储量紧张,只能在新制造的金币中掺入其它金属。于是市场上就有两种金币。一种是此前不掺杂质的金币,一种是掺入了杂质的金币,但两种货币的法定购买力一样。这样,人们都会收藏不掺杂质的良币,把掺入杂质的劣币花出去;时间一长,市场上流通的就只有劣币了,全部良币都退出了市场。

信息不对称是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现象存在的重要基础。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,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,或者,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“实际”而非“法定”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。在市场经济活动中,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,就拿矿泉水市场为例吧。

首先,市场上存在着多种矿泉水,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分为低端的“劣水”和高端的“良水”。这两种矿泉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?

1.里面的矿物质、味道不一样。

2.更重要的是每个厂的健康安全生产情况、工厂承诺不一样。大一点的水企业,往往水源地也不错,有完善的健康安全生产管理制度,有定期检测水质的强制性规定,有严格的消毒、净化、过滤程序。所以水质更有保证。

3.两种水的价格不一样,低端的“劣水”价格极低,有些甚至出厂价不到2元一桶,零售价大概也就4元左右,而高端的“良水”价格要高许多,零售价大约10元以上一桶。

第二,最终消费者无法区分低端的“劣水”和高端的“良水”。这样一来,消费者就更宁愿买比较便宜的“劣水”了。长期下去,“良水”的市场将被“劣水”排挤,甚至最终退出市场。其实,要是真的上演了这一幕,是多么的可怕,最后受伤害的还是消费者。

第三,消费者的购买力低也为“劣水”的生存空间创造了环境。消费者购买力低,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消费高端的“良水”,使得“良”者无法在市场上生存。

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市场上会经常上演,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出现,一般可以这样解决:

1.消费者自己要有辨别“劣”与“良”的能力。生产企业、经销商要加大对消费的科普工作,让他们知道如何去辨别两者的不同之处,鼓励消费者去消费“良”性商品,而不是一味地恶意竞争,以降低产品价格的方式去迎合消费者的偏好。恶意打价格战一来自己企业的利润会大大减少,二来生产企业就会在生产过程中拼命压缩成本,这样会增加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的风险。特别是对于食品企业就更危险了,试想,如果生产企业拼命压缩成本,导致食品质量下降,那安全与健康还有保证么?万一发生了中毒事件怎么办?比如做矿泉水的,由于矿泉水中富含多种有益物质,非常容易滋生细菌,要是消毒不到位,带来的后果那是不可想象的。

2. 市场活动中的管理者、协调者、参与者要发挥作用,让“劣”与“良”的商品要有明显区别,比如出台标准就是最常用的办法,把商品划分为几个等级,每个等级贴上不同的标签,让消费者自己去选择“劣”或“良”。总之就是要创建一个健康、公平的市场环境,反对和打击恶意竞争,让“良”者有发展的空间,毕竟,“良”者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。

为了广大消费者好,希望你们擦亮你们的眼睛,在买矿泉水时尽量选者“良”者,让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要在湄潭的矿泉水市场上演。